野生蝎的个体生命周期中,由于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显得较为艰辛。蝎子为卵胎生,其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6月份产下的仔蝎约出生后5天蜕皮(俗称脱皮)成2龄蝎,约1周脱离母背营独立生活,过23个月后,又退一次皮成为3龄蝎,不久进人冬蛰。第二年67月份,第三次蚁皮成为4龄蝎;89月份,第四次蜕皮成为龄蝎。第三年67月份,第五次蜕皮成为6龄蝎;89月份最后一次蜕皮成为7龄蝎,即成年蝎,可以交配。第四年7月份产出第一胎仔蝎。以后每年繁殖产仔一次,大致震可以连续繁殖5年。蝎子的寿命一般为89年,长的可达13年。常温养殖的全蝎,由于与野生蝎同处自然温度下,其个体生命周期是相同的,略有不同的是人工养殖的蝎子可以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受到保护。
蝎子属变温动物,在个体生命周期中温度变化影响其生长发育,因而了解蝎子一年里的活动情况,有助于了解蝎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期
清明白露(日),是蝎子在一年之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最好时期,故称为生长期。每年在清明节以后,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昆虫类大都已经复苏出蛰,蝎子的适口食物开始越来越多。蝎的消化能力也随气温的升高而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也不断加大。夏至处暑期间蝎活动最为活跃,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高峰时期,产仔和交配大都在此期间进行。整个生长期是蝎子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是一年之中实际生长发育阶段。
2.填脱期
秋分霜降期间(日),是野生蝎贮积营养、进行躯体脱水的人蛰前准备阶段,故称填脱期。在秋分以后,气温逐渐下降,蝎子在此期间内食量猛增,尽量吃饱肚子,并把所获取的脂肪性营养贮积起来,以便供给在休眠期和复苏期内的营养消耗。与此同时,又用不同方法促使体内液体浓缩,巧妙地完成躯体的脱水。躯体脱水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排粪便将机体内的多余水分排出体外;另一种是食入一定数量的风化土,用来吸收机体内不参与体细胞的游离水分,使它在休眠期内,即使气温降至冰点以下也不至于结冰冻死。此期间内蝎的食量虽然有所增大,但在生长发育方面却进展不大。
3.休眠期
立冬雨水(日),此期间蝎子的生长发育完全停止,处于蜷伏休眠状态,故称休眠期或蛰伏期。霜降以后天气已经转冷,随着气温不断下降,蝎子的活动渐渐减少,秋末冬初停止寻食,而人蛰冬眠。大多潜伏于距地面厘米深的窝穴内,缩拢附肢与步足,尾部上卷人蛰越冬。当天气晴朗气温回升时,蝎便开始蠕动或出来爬伏在土表层上晒暖。在整个休眠期间,蝎的新陈代谢水平很低,仅维持其生命的需要,生长发育完全停止。
由于各地区的季节性温度不完全相同,故各地区分布的蝎
子人蛰期有迟也有早。如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大致从11月中旬人蛰到翌年2月上旬出蛰;而陕西省的关中、陕南地区,大致在10月下旬人蛰到翌年3月上旬开始出蛰;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地区则在10月上旬开始人蛰到翌年4月中下旬才开始出蛰。4.复苏期
惊蛰清明(日),此期间处于休眠状态的蝎子,开始苏醒出蛰,故称复苏期。惊蛰以后,气温开始稳步回升,蝎子由苏醒后的蠕动开始出蛰,由静止状态转人活动状态。但由于早春气温偏低和昼夜温差较大,这时蝎的消化能力很差,活动时间和范围也不大。除白天晒暖时间逐日增加外,夜间很少出窝活动。只能凭借机体所具有的吸湿功能这一生理特性,吸收少量的水分;利用填脱期所贮积的营养物质和食人一定数量的风化土维持生命,生长发育仍处于停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