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是深藏剧毒的,最为常见的,如毒蛇、蜘蛛和蝎子都能够分泌剧毒。然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种鱼类,没错!是鱼!可以说这种鱼毒性完全在我们刚才列举的几种动物之上。可能在大家的眼中,鱼?不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吗?
非洲死神-黑曼巴
然而!非也!这种鱼叫做“毒鲉”。这家伙可在”世界毒物“排行第四位,毒性完爆“非洲死神”黑曼巴,同时也是最毒、最毒的鱼类。
毒鲉不是鼬
毒鲉(yóu),因其经常一动不动将自己伪装成石头,又被称为“石头鱼”,毒鲉属于毒鲉科下的一种鱼类。毒鲉身长约30~40cm,外形可以说是“极丑”,鱼身带有毒刺,眼睛与下颌突出,背上的鱼鳍也参差不齐。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台湾海峡等海域,在红海、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也有少量分布。
毒鲉又称石头鱼
生活习性
毒鲉常栖息于近海岩石间,以摄食甲壳类、幼鱼等小动物为食。在其根部的毒腺能够分泌毒液。毒鲉常静止在海底或岩礁处,其毒刺裸露在外,等待猎物接近寻找捕杀机会。他的体色能够随周围环境而变化,因此很难被发现,在海洋小型动物中也算得上是“高级捕食者”,对于海狮,海豹等中型海洋生物来说简直是噩梦般存在。
长相极丑
物种毒性
毒鲉,它的剧毒主要藏于其毒刺之中,它的背上有12~14根锐利的背刺可轻而易举地穿透人的鞋底,刺入脚掌,然后注入毒素。它的”兄弟“虎鲉也具相同的毒液,人如被刺中后可引起中毒。刺后不久即可有恶寒、发热、恶心等不适现象,重则可致人死亡。
毒性提取和分析
目前,科研人员已在石头鱼粗毒液中分离出毒素neoVTX。玫瑰毒鲉粗毒液的成分除neoVTX外,还有至少3类蛋白质:
第1类是与neoVTXβ有较高匹配度的蛋白质,推测为分子量较小的毒素或neoVTXβ的降解片段;第2类推测为石头鱼的结构蛋白及代谢酶;第3类为多种分子量约为14KD的蛋白质;。
而从粗毒液提取的分子量约为14KD的蛋白质对小鼠实验过后,并未表现出毒性,表明它们并非毒性成分
被毒鲉刺中中毒后表现
毒鲉能吃的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毒鲉的毒性很强烈,但是它们的肉质十分的鲜嫩,所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可食用鱼类,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不过在捕捉它们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的毒刺刺中。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介绍到玫瑰毒鲉能够治疗筋骨痛,有温中补虚的功效。现在人们也追求玫瑰毒鲉本身的营养价值。肉质鲜嫩,无细刺,有生津、润肺、强肾的药用功效。更为夸张的是它能美容养颜,皮肤不好的人吃了,都能美胜天仙。清炖味道最佳,晒干的鱼膘,加工成鱼肚用来煲汤,可与上等的鱼翅、燕窝媲美。
肉超嫩
结语
通过对毒鲉的了解,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学会保护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也好,鱼也罢,都是一样的。好了,有任何独到的见解和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各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