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史,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严肃和枯燥。
历史纪录片,这五个字摆在那里,就会让很多观众心生困意。
不过今天我给大家安利的这部作品,保证能让你眼前一亮——
《历史那些事》
B站出品。
之前很火的作品有充满了烟火气的烧烤纪录片《人生一串》。
这次讲历史,名字又叫《历史那些事》,一下子就想到了《明朝那些事》。
同样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说历史,这部片子更加新潮和另类。
本片的第一个特点:以新奇的角度切入人物。
第一集,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讲的是苏轼,却是一个吃货。
在古代,苏轼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准的斜杠精英,词人/书法家/画家...唯独没有吃货这个身份。
料理江鲜的《煮鱼法》,调制菜羮的《东坡羹颂》,以及流传千古关于东坡肉的《猪肉颂》,都是大家在中学课本上看不到的文章。
关于自己的一生,他这样总结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流放黄州,苏大厨研制了东坡肉;客居惠州,发明了羊蝎子;漂泊海南,他又烤起了生蚝。
吃货无疑了。
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
讲的是溥仪,却是一个小偷。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身份毫无疑问是极其特殊的。
从大清的皇帝变成紫禁城的皇帝,从阶下囚到普通百姓,只要不去掉“皇帝”这个标签,发生在他身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特殊的。
他是第一个戴眼镜的皇帝、第一个骑自行车的皇帝、也是第一个进紫禁城要买门票的皇帝。
从偷自己家文物这个角度做节目,虽然讨巧,其实是了解溥仪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
一个皇帝为何沦落到靠偷自己家的文物卖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话题。
本片的第二个特点:文案“不正经”。
上一秒还在上语文课,讲述着苏轼的身世背景。
下一秒就直接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变身大宋第一美食up主。
上一秒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下一秒就直接来句:麻利地扒开荔枝的红衣,他一颗接着一颗,就算此时的他犯了痔疮也是面无惧色。
上火就上火,这么直接不好吧!
溥仪的老师庄士敦直接化身为福尔摩斯,“华生,我好像发现了盲点”。
饿,我还想问:“元芳,你怎么看呢?”
更绝的是第三集里,离家出走的隋文帝杨坚直接变成了乞丐接受记者的采访:
我告诉你
回宫是不可能回宫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宫的
还有退位也不会考虑
就是,就是在沿街乞讨这些
才能够为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只想说B站真的皮!
本片的第三个特点:内容形式新颖。
为了展现苏轼做的东坡肉和现代人改进的东坡肉有什么区别,剧组没有采用传统的对比解释,而是让苏轼穿越到了现代亲自下馆子。
正宗苏东坡吃正宗东坡肉。
可菜一端上来,这怎么不是我的做法呢?
亲自到后厨演示怎么制作正宗的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老板:啥,这不就是清水煮白肉?
虽然是恶搞,但这也是真实情况。
北宋猪肉不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吃羊肉,苏东坡被贬黄州,没钱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
为了吃的开心只能自己研究猪肉做法,这才有了“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说法,也就有了后来的东坡肉。
当时的东坡肉煮法简单,后来慢慢加入了糖、酱油等佐料,经过了改良才变成了今天饭桌上的东坡肉。
之后被贬到了惠州,连猪肉也没得吃了,只好吃没人要的羊脊骨。
不过这可难不倒大吃货苏东坡。
苏大厨亲自示范怎么做出美味诱人的羊蝎子。
先将羊脊骨切成小段,小火煮熟,再用黄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他甚至调侃说: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意思就是说这种吃法每次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导致身边的几只狗都不开心了。
到了最后,吃到兴头上的苏大美食家更是放飞自我,直接来了一段激情RAP。
大江东去风流人物有太多
吃货只有我这一个就足够
东坡酥、东坡肘子、东坡粥
专利都是我有
东坡粥强行押韵可真Skr。
别唱了,别唱了,我已经点赞收藏投币转发了。
当然有人觉得这是创新、新潮,也会有人认为这是恶搞,除了尴尬没有意义。
我很理解这种看法,但这次不太认同。
时代在不断的改变,很多新东西冒出来的时候总是会遭到人们的质疑。
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和《大话西游》一开始也被认为无聊的恶搞,后来变成了经典。
一部作品好不好不能只看表现形式,创作的目的和创作过程也很重要。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尊重你要拍的东西。
《历史那些事》外表虽然有点浮夸,但本质上还是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从他的内容,服装和镜头上看得出来剧组是很用心的在拍一部纪录片。
就拿“点赞收藏投币”这个梗来说,它放到其他纪录片里怎么都不合适,可放在B站的纪录片里不仅没有歪曲原本的意思,反而成为了大家心领神会的笑点。
更何况,历史本就不应该一直都是严肃,认真的。
就拿国学大师季羡林来说,如果不了解他,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只会读书的学问人,实际上生活中的老先生远不是这样。
在他的《清华园日记》里便有很多有趣的记录。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这些虽然只是日记里的少部分,但也是老先生性情的体现。
关于这些有损他形象的话,季羡林是这么说的:
“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不论好的、坏的、雅的、俗的,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为什么当年的《明朝那些年》能火,而那些严谨专业的历史研究材料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