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古时又称为“古董羹”。它可是中国创造的地地道道的一道美食,男女老少都可以食用。
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久远,得从战国时说起,当时的人们吃火锅是用陶罐来做火锅的;一直到宋代时,吃火锅已经非常常见了,成为了大众的普通美食;而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就有介绍到同友人一起吃火锅的情景。蒙古一带地区流行吃火锅是在元代时才出现的,当地居民主要是用牛肉或者羊肉为主料来煮火锅。而清代的火锅不仅是平常百姓家的美食了,还成为了皇宫御膳房里的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其做火锅的材料用的都是鸡鸭等野味。
说起火锅,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四川或者重庆的麻辣辣的火锅,吃的人大汗淋漓,爽翻了!但是,火锅只是四川人或重庆人的代名词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下除了四川等地的人,有哪些历史祖先们也独爱火锅吧!
第一位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而他喜欢吃的是火锅的一种——涮羊肉,在日韩地区,现在还有人把吃火锅称为吃“忽必烈”。忽必烈为什么会和涮羊肉挂钩呢?原来是在元代时,忽必烈南下远征,在忽必烈人困马乏、饥饿不堪之时,厨师情急之下赶紧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羊肉片,用筷子把羊肉片放进热汤里面搅拌,待其颜色转变,便捞出来,撒上葱花、蒜末、细盐、姜末等佐料,忽必烈吃完后,赞不绝口,“涮羊肉”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位就是独爱菊的“菊痴”——陶渊明。陶渊明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千古绝唱。咱们的五柳先生可不只是爱菊,还最爱吃他自己独创的“菊花火锅”。这“菊花火锅”是陶渊明某天突发奇想:如果将新鲜采摘的菊花放进咕嘟嘟的火锅里头,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于是乎,他赶紧去庭院摘了盛开的白菊花,洗净后把菊花瓣撒进火锅中,顿时锅中香气四溢,试尝发觉味美鲜甜,沁人心脾。
提到“菊花火锅”,就得介绍下第三位火锅控,那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为了美容养颜,延年益寿,把“菊花火锅”纳入她的冬令食谱之中,即到深秋初冬之时,御膳房的厨师就会用鸡汤做火锅的汤底,用菊花涮之食用,或者加入鱼片等其他滋补材料。菊花具有平利血、轻身、抗衰老等效果,所以慈禧太后如此钟爱此“万寿菊花锅”原来是为了养生呀!
讲完慈禧太后,就不得不提一下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了,他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吃火锅的偏好可是众所周知的呢,所以乾隆皇帝要是有外出微服出巡或者下江南游玩,当地的招待部门都会提前备好火锅,以供乾隆皇帝享用。“火锅控”乾隆皇帝有次为庆祝喜得元孙还设宴邀请了全国各地三千多位老人家来吃火锅,那场面是浩浩荡荡呀!
第五位火锅迷就是“东坡肉”的发明者——苏轼。苏轼爱吃的火锅可不是像忽必烈用羊肉片涮,而是用羊蝎子煮,也就是“羊蝎子火锅”。羊蝎子是羊的脊骨,在这些骨头上夹着些许羊肉。“羊蝎子火锅”是苏轼在被贬斥为罪官后,只能买一些一般没有人要的羊的脊骨头来吃,他把羊脊骨洗净,放进锅中煮透,载在羊脊骨上浇酒、撒盐、烤之来吃。他把羊脊骨放入锅中熬煮,就是后来的“羊蝎子火锅”的雏形了。
第六位火锅狂就是大文豪——胡适。深得我们老百姓喜爱的火锅竟然还掳获了文化名流的心,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是胡适的女婿,他在其回忆短文《胡适先生二三事》中,就描写了胡适先生有多迷火锅。胡适爱吃的火锅,名叫“一品锅”,它是一种徽菜,也叫“团圆锅”、“胡适一品锅”。
一只两耳大铁锅,分铺成若干层,最底层是萝卜丝、干角豆、笋衣、冬笋、冬瓜等蔬菜,这些底层配料称为“垫锅”;在其之上依次是肉类、豆腐包、鸭肉、肉丸、鸡块、还有其他各种野味等,这就是“一品锅”了。“一品锅”这种排列方式称为,“一层楼:楼数越多、层次越高越好。”那么胡适爱吃火锅到什么程度?招待女婿来一锅、邀请校长来一锅、款待友人来一锅、心情不好也来一锅!足以看出,胡适确确实实是一个“火锅狂魔”了。
看完这些历史名人们玩转各种火锅,津津有味,你是不是也开始流口水了,心痒痒也想开涮了呢?趁着周末也来撸一锅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历史里的美食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