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炭锤麻雀猪胰子一看题目,有的朋友不禁会问道:打炭锤麻雀猪胰子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呀!是的!这三个东西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它们之间也确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知端的,请看下面文章讲述。
我们汾阳当地有句关于孩子们淘气的俗话:三岁四岁引人爱,五岁六岁讨人嫌,七岁八岁惹的狗还不待见。
显而易见的意思是一个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胖乎乎,粉嫩嫩,漂亮可爱因而人见人爱。
到了五六岁的时候虎头虎脑,伶牙俐齿,天真烂漫,但是逐步变得有些出言不逊,调皮捣蛋开始了,也就是有些讨人嫌了。
而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古灵精怪,进而顽皮淘气,调皮捣蛋,甚至有些顽劣不驯,经常是闹的乌烟瘴气,鸡飞狗跳,也就是惹的狗还不待见了,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以至于因为玩耍玻璃演电影而将右眼扎伤,致使右眼有了毛病,视力大大减退。
那时候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也正是共和国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尽管生活是极度贫乏,甚至是吃不饱,穿不暖,但是那时候的孩子们却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快乐乐。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再上层楼,再上层楼。
那真是一个贫穷但快乐的童年。
那时候我家就在我们演武古镇南北正街繁华地段的临街三间门面房居住,一出门就是大街。在当时我也是我们那里的一个孩子王。
每天爬墙墙,上枣树,逮麻雀,捅马蜂窝,捉蛇,逮蝎子,最多的时候是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练气功,学武术,玩打仗,夏日游泳冬溜冰。
夏日游泳冬溜冰
反正没有消停的时候。正如那时候老乡们所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再一个那时候正是大饥荒吃食堂的时候,春夏还要到地里掐野菜,有时候拣圪亮(圪亮当地土话指没有烧尽的煤炭),拾柴。加之那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又为生活所迫,没有多少时间照顾我,所以,差不多每天都是玩耍的月上树梢,精疲力尽才回去睡觉。
而有时候往往就连脸手不洗就睡觉了。久而久之一双小手就成了脏兮兮,黑黢黢的了,以至于两只小手布满了厚厚的麻生(麻生当地土话指手上厚厚的污垢)。
以至于在小学一年级检查卫生的时候,我往往是羞于将自己的一双手展示出来。直到后来继母来到了我家以后,见到我那脏兮兮,黑黢黢的一双手时说;你这两只小爪爪呀!麻生一钱厚,黑黢黢的正像两个打炭锤。
可不是两只小手黑黢黢连两个小手腕也是黑黢黢的麻生,活脱脱的象一对打炭锤。而那两只布满了麻生的小手,特别是到了十冬腊月以后,手上厚厚的麻生被寒风一吹,裂开了一道道的血绽绽,那正是刺骨钻心的疼呀!
见此情景往往是继母让我拣上一些雀屎(雀土话指麻雀,但雀当地土话不读que而念曲无,拼音也拼不出来),也就是雀粪,麻雀粪。
而说到了麻雀,那恐怕是飞禽世界最为著名的一种飞禽动物了吧!
什么?麻雀是飞禽世界最为著名的一种飞禽动物!有的朋友不禁会问道;要说孔雀,天鹅,朱鹮等等好些动物是飞禽世界最为著名的飞禽动物那还情有可原,要说那灰不拉叽毫不起眼的小小麻雀会是最为著名的一种飞禽动物哩!恐怕是你搞错了吧!
没有搞错,在我国成千上万种飞禽动物中只有那灰不拉叽毫不起眼的小小麻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中央政府封为四害之一,也就是飞禽世界唯一入选四害中的一种动物。你说它著名不著名,你说它有名没有名。
在那除四害的年月里,麻雀就像它们四害中的同门兄弟老鼠一样,真个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记得那时候的麻雀也就是非常多,到了秋天,特别是那个村庄边上的谷子,糜黍,高粱地里,麻雀一来就是一群一群,成百上千麻雀有时候是遮天蔽日,非常壮观。它们忽而一呼百应哗地飞来,一有风吹草动,突然就又哗的飞走。那时候生产队往往还要派上社员们敲上铜锣驱赶麻雀。
成百上千麻雀有时候是遮天蔽日,非常壮观
而我们孩子们往往惬意的是掏麻雀,也就是我们当时孩子们说的掏雀。而掏雀我们当地还有一句俗话;掏雀(也作讨巧)掏出蛇(当地蛇不念she而念xi)来。而那时候还正是有掏雀掏出蛇来的时候。因为蛇会吃麻雀,吃了麻雀以后,它占据了麻雀的窝,往往掏麻雀的时候就会掏出蛇来。不过我们那里的蛇绝大部分都是无毒蛇。遇到那种情况虽然没有危险,但也会吓一大跳。
而麻雀虽然是四害之一,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动物,但老麻雀爱护小麻雀那种舔犊之情却是非常感人至深的。
有时候你如果掏出小麻雀正好赶上老麻雀采食回来,发现你掏了它的孩子们,它就会叽叽喳喳的好像骂你一样,甚至会飞来飞去的攻击你,愤怒的用它那小小的嘴巴钳你(钳土话指啄),好长时间它还是不依不饶。
而当我们将小麻雀放到鸟笼里挂到院子里的时候,好几天老麻雀都会含辛茹苦继续采来小虫喂食它的孩子。
而前苏联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一篇散文《麻雀》(备注)中关于老麻雀在凶残的猎狗面前不顾自己安危愤怒与猎狗搏斗舍身救小麻雀的情景,虽然篇幅不多,但也是将麻雀护犊之情,动物中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小的麻雀都会有此伟大的母爱,何况我们文明的人类哩!
而那个小麻雀掏出来也是不太好养活,我们那时候为了养活小麻雀,还要圪捞(土语指来回捅)马蜂窝,将那个马蜂窝里的蜂蛹喂小麻雀。而圪捞马蜂窝有时候往往被马蜂蛰的脸肿头大。而那个小麻雀的腿也是非常娇嫩脆弱,它对于温度非常敏感,就是我们孩子们手掌上的温度也是受不了。你要是让它站在你的手掌上,它的腿就会烧坏站不起来了,我们当地孩子们叫罗蹄蹄了(罗土语不念luo而念le)。
最高兴的是用那个草筛逮麻雀,特别是到了冬天下雪了的时候,在雪地上打扫开一块空地,撒上一些粮食,用一根小树枝将草筛支起来,再将小树枝的下端用细绳子连起来,人藏在麻雀看不到的地方,那正是一逮一个准,多时候往往一下子就能够逮着五六个,或者七八个。
在那个食品欠缺,缺油没肉的年代,好长时间都见不到一点荤腥的孩子们来说,那些个麻雀肉就是我们的美味佳肴了。
于是,我们孩子们就将麻雀用泥裹起来,放到火里烧出来,大快朵颐。在今天看来那种情况是否有点太残忍了些?但在那个年代,人们还大多不懂得爱护动物,况且,麻雀在那时候还是四害之一,而且麻雀虽小,但是烧出来的麻雀肉非常吃香。人们还有一种“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的说法。因此,每每逮到了麻雀便是孩子们垂涎欲滴解馋的时候。
而幸运的是后来中央政府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说是麻雀虽然吃一些粮食,但是更是消灭多种多样害虫的能手,于是,又给麻雀平了反,将它从四害中赐别出来,恢复了名誉。
而麻雀不仅是消灭多种害虫的能手,而还有一种不太为人所知的好处。那就是麻雀粪,也就是我们当地人们说的雀屎。这又回到了文章前面说的我继母让我拣雀屎上来了。
麻雀粪
雀屎在那时候是非常好拣的,大树下,场院里,有的屋檐下,时间不长,一会儿就能拣好多,拣好回去以后,继母就将雀屎放在一个不大的容器里,倒上一些水放在火脖脖那里焖着。
那时候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每每到了晚上继母往往是将火望(望土语但不念wang念沃wo指看火,捅火等,总之没有土语表达贴切精准)的旺旺的,火火上坐着一个散热非常好的沙熬,沙熬上面煨着多半洗脸盆水。
当我拖着玩耍的精疲力尽的身体回到家里的时候,继母煨在沙熬上洗脸盆里的水也热气腾腾的了。
于是,继母就让我坐在了火火头,升出来两只亚似打炭锤样的小手,而继母就颠着她的三寸金莲站在了火火前面,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面(那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通上电),用继母的话来说;退拔退拔(土语洗刷当地一般是指洗刷动物内脏下水)我的两只小爪爪。
记得那时候继母先将我那脏兮兮黑黢黢的小手焖在热气腾腾的水里面,寝泡一会儿以后,将那个焖在火脖脖里的雀屎揉搓在有麻生的地方,反复揉搓,下来用水洗干净之后,再揭开沙熬,在旺旺的火上烤干手,抹上一些那时候时兴的润肤油。也就是当时的一种哈利油,我们当地叫做圪布油。大合的五分钱一盒,小合的才二分钱一盒。虽然便宜但实用效果非常好,是那个年代普通劳动人民最为青睐喜欢的一种护肤产品。然后再在火火上反复烤干。
大合的五分钱一盒,小合的才二分钱一盒
这样连续洗上几次以后,就会将那个厚厚的麻生清除干净。而两个用腥臭的雀屎洗下的手就会变得绵咚咚的,白白的。
而如果那腥臭的麻雀屎洗脸的话,也会使脸变得洁白,细腻,有光泽,而且再冷的天气也不会皴脸。
据说慈禧太后美容的方子里就有雀粪的成分。
而雀粪还是一种不错的中药材,名叫白丁香,也叫雀苏,青丹。其性温,味苦,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等。
而说到猪胰子,现在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现在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香皂琳琅满目,撞花了人们的眼睛。那个土里土气,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猪胰子是入不了现代人们的法眼的。但是,那个物美价廉,去污美肤不入人们法眼猪胰子的功能,却是现在各种各样香皂所不能比拟的。
那时候继母给我用雀粪将两只类似于打炭锤的小手退拔干净以后,父亲又从当地屠宰场找回来一些猪的胰脏,用刀就像剁肉馅一样,反复剁成糜状,加上一些碱面,就是食用碱面。然后再加上一些雀粪,再搅上一些面粉,充分搅拌均匀,再然后用手将那些混合物揉搓成一个个比乒乓球稍大一些的蛋蛋,再用力压成扁圆形,晾干就成了一块去污力超强,滋养润肤,美容美白,防冻防皴的多功能猪胰子啦!
猪胰子
有了猪胰子,后来我在学校里遇到检查卫生的时候就不用再尴尬之余,羞于露出来自己的双手了。
直到前几年我还自己找来猪胰脏制作一些猪胰子。不过现在的物质比较丰富了,制作猪胰子的原料也比以前丰富多彩了。
但仍然是以猪胰为主,原来猪胰脏含有一种消化酶成分可以直接深入到人体表皮第三层,进行深层清洁,祛除皮肤污垢。然后加上雀粪,这是必须的。再加上一些洗衣粉(以前加碱面烧手皮肤容易裂口),加上少许香精,再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香皂,配上一些羊尾巴油(羊尾巴油也是一种美容润肤保湿的东西),将这些东西充分搅拌均匀以后,定形,晾干即可。
其实,猪胰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制作。那时候先人们就知道猪胰脏可去油污,可防冻护肤,不过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都是猪胰脏为主,结合当地的原料,以及自己的喜欢配方来制作。
唐代著名中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面就曾记载;将猪胰脏的污血洗干净,撕去脂肪后捣成糊状,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混合,经过自然干燥便可。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特别是工作在生产一线上的人们,经常使用效果一定不同凡响。再一个到了冬季对于皮肤干燥,手足皴裂,冻伤等问题更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这就是打炭锤麻雀猪胰子的来历。
(备注)前苏联作家屠格涅夫散文《麻雀》: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动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羽毛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逼近它。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扑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
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
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出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