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慢节奏久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以为我们会用理智去思考问题,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1)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人脑思维会受到一个束缚: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我们在面对决策时,会习惯性地先进行比较,直到得到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结果,再来做出决定。如果你的几个选择项之间各有利弊,会让你陷入纠结的漩涡里,而打破这种漩涡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陷阱”帮助用户快速比较出优劣。
这个陷阱就是,如果你的选项是A和B,那么故意插入一个A-选项进来,用户本来会在A和B之间纠结,但有了A-之后,人本能的会避开A和B之间烧脑的比较,改而比较A和A-了,而A和A-之间的比较会非常明显,所以用户会被引导至A选项。
举几个例子:
B:单订电子版59美元
A-:单订印刷版美元
A:合订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美元
B:法国旅游
A-:罗马旅游(不含早餐)
A:罗马旅游(含精美早餐)
书里还讲到了一个例子,如果将公司里所有人的薪水透明出来会怎么样?这将会是个灾难,因为人们不会再从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目标来看待自己的付出回报了,而是去看公司里其他人的付出回报,然后比较自己和他们相比,是否得到了“公平”对待。这种比较很可怕,不患寡而患不均,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而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天生出现较大差异。这点后面第7条会讲到。
相同的东西,会因为出现的场景不同,你会对它的价值有不同的判断,而这就是相对论的怪圈:一家文具店的钢笔卖80块钱,15分钟路程以外的另一家文具店相同的钢笔只卖50块钱。你愿意走15分钟,换这30块钱吗?大多数人会愿意的。一家服装店的一件衣服卖块钱,15分钟路程以外的另一家文具店相同的衣服卖。你愿意走15分钟,换这30块钱吗?可能这次你不愿意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的15分钟到底值不值30块钱?这就是相对论的怪圈。而打破这个怪圈的方法就是只考虑一下问题:从一家店到另一家店的这15分钟,是不是值得你省下30块钱。至于这钱是从80块钱里省下来的,还是从块钱里省下来的,与此无关。很困难对吧?因为凭相对因素作决定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我们很难控制自己,而一旦我们控制了自己,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了——不要去和别人比较,过自己想要生活更重要。中国人有句古话,叫知足长乐。
2)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是基于某个参照物的,我们管它叫做锚。锚是我们过往的经验,我们会习惯于过往的某个记忆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当一个新事物出来时,我们没有锚可以作为参考,会对它的价值手足无措。而一旦有了参考标准,就会迅速建立一个印象,而这个印象会长久地影响我们后面的决策。
提高锚点,会让我们更加舍得花钱,而锚点一旦变化,几乎是不可逆的,再想回到以前的状态比我们想像的要困难得多。举个例子,如果我从来没有买过元每件的衣服,第一次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困难的,而一旦我买过第一件元的衣服,那么第二次我买元的衣服就会容易得多,而且还有可能买的衣服。买过的衣服后,我可能会买的衣服。而如果一开始就让我从元的档位跳到的档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锚点相差太远。而如果我买过的衣服后,我的锚点就变到了。
提高锚点这事,让我想起*博,可能绝大多数人在一开始都只是小打小闹,随着*注越来越大,自己的锚点变无限地提高,才会变成后面的毫*,*红了眼的情况。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怕就怕开了头,提高了锚点,更怕的是心理学中的破窗户原理,破罐子破摔。
话说创新型的垄断,真的是有优势的,因为过往没有锚点啊,第一次设的锚点就很重要了。
3)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1毛钱和免费有巨大的差异,差异就在于免费是具有特别魔力的。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真正的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但是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可能蒙受损失。于是,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
免费很多时候能引起你的决策错误,比如如果送赠品,很可能你会买回原来你本不想要的东西。
剩余的内容还有很多,感兴趣可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