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点点火光到烈焰滔天用时也不过几年光景。当农民起义的火焰刚刚点燃的时候,陕西的地方官唯恐朝廷追责,于是采取不管政策,凡是各府县报告“变乱”的消息,都把报告的人打一顿板子,声称“只是百姓太饿的原因,等到开春种地后,乱民就自己消散了”。说这种话的官员以崇祯初年任陕西巡抚的胡廷宴为主。
在如何处置这些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明朝廷和地方官员总的来说,都主张剿抚并用,但究竟以剿为主还是以抚为主,就常常出现意见分歧。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叫杨鹤,他在崇祯二年接替武之望成为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经过多方调查,并且实地考察后,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题外: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杨鹤,如果有喜欢明末历史的可以看看其它文章,以免接不上顺序。
崇祯四年正月,他在疏中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采取招抚的办法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也必需由政府拨款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他说:“盖解而散,散而复聚,犹弗散也。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解散之后尚须安插,必实实给与牛种,使之归农复业。如是则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抚。抚局既定,剿局亦终。”
不得不说杨鹤的对策是正确的,不管是抚还是剿,都需要花费很多钱粮。主要的是抚完之后不能再叛,让百姓们一直有粮吃才是正途。而且百姓有粮有种子后,政府还可以继续征税。那杨鹤的主张得到朝廷的认可了吗?百官们还不算尸位其上,相当大的一部分百官和地方官支持杨鹤,崇祯也一度认可,这位抠门的皇帝在内外臣工的再三呼吁下,勉强拿出帑金十万两,派御史吴 赍往陕西放赈。
既然皇帝都同意了,杨鹤的对策也不错。那实施成功了吗?当然没有成功,要不然明朝还能多坚持几年才会灭亡。那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其实说没有成功有点果断了,刚开始还是有效果的。杨鹤得到朝堂上的支持大刀阔斧的在陕西推行抚贼政策。当时东路起义军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马守应、李自成、蝎子块等部,都已经渡河进入山西。
留在陕西的主要是西路各支起义军,其中神一魁所部力量最大。崇祯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杨鹤委派宁州知州周日强等人前往招安。神一魁同意后,在三月初九日派孙继业、茹成名等大小头目六十余人,率众至宁州接受招安,同时送回合水知县蒋应昌和保安县印(神一魁打下了两县)。杨鹤为了张扬其事,命周日强在城楼上安设龙亭,导引“受抚”头目在龙亭前跪拜,山呼万岁。
杨鹤大肆宣扬抚贼的成果,同时朝廷颁发的十万两银子到了陕西。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流离在外的饥民纷纷回籍领取救济,不少起义军的首领也率部受抚。如点灯子受抚于清涧;满天星受抚后,杨鹤从他一万二千人的队伍中,选拔骁勇留在营中,其余解散回乡;上天龙、王老虎、独行狼、郝临庵、刘六等部,也一度受抚,留在陕西的各部几乎都接受过明廷的招安。
成果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又失败了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前文提到的那些离开陕西进入山西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二是百姓认为受了朝廷的欺骗,被招安的起义军也被朝廷坑苦了。起义农民为什么认为受骗了呢?其实很好理解,朝廷虽然拿出10万金出来赈济百姓,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想要百姓们安定下来,只有让他们一直有粮吃,有地种。
这一点显然实现不了,以当时明朝的国力想要百姓一直有粮吃那就是做梦。并没有解决农民们迫在眉睫的生活问题。史料记载,赈银十万两,加上藩王以下捐助的五万两和粮食二万石,“所救不及十一”。无异于杯水车薪。这一点,杨鹤本人又何尝不清楚。他在崇祯四年七月的奏疏中说:“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他费尽心机,勉强维持着对神一魁部的抚局。可是,从山西返回的点灯子、上天猴、浑天猴等部起义军,却在五月间一举攻破金锁关(在今陕西铜川市境),杀死都司王廉。七月二十九日,又有西路起义军中的李老豺、独行狼部攻占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真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杨鹤的抚局成了一个不堪收拾的烂摊子。
而崇祯这个猪队友彻底的让大好局面破碎。由于远窜山西的起义军声势逐渐浩大,崇祯坚持不住压力,也为了自己的面子。他忘记了自己当初是怎样支持杨鹤的了,把山西的起义军做大的过错全部推到了杨鹤的身上,就这样杨鹤被免去官职。不只这样,崇祯再次下令催征饷银。百官们希望崇祯能拿出点钱,继续安定百姓,崇祯也是一口回绝(当时的内帑还是有钱的)。
被招安的起义军为什么说被骗呢?因为发生了杀降事件,就是把成功招安的起义军全部杀害。例如王左桂招降后被洪承畴和杜文焕杀害。真是让人无语啊,这不是自己挖自己墙角吗。明廷一面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企图运用招抚的手法瓦解农民起义;一面又凶残暴戾地加紧向农民追逼赋税。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充分暴露了朱由检等人的伪善嘴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