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士兵饿得连战马都杀,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能看好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在风云诡谲的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侵略者占我土地、杀我同胞的恶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先是在年8月13日发起了淞沪会战,国军集中全国精锐之事与日寇血战,打破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而后国民军事委员会又集结万部队在长江中下游两岸,与日寇进行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余万人。

随即日军把目标定在了缅甸,企图切断我国际生命线,从背后迂回包抄国军主力。国民政府迅速组建中国远征军准备与日寇决战,几经血战,远征军还是败下阵来,最后远征军一部不得不经野人山向国内撤退。

可在野人山的撤退过程中,却发生了一幕幕惨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黄埔骨干、老蒋亲信

当时,作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兼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对兵败野人山要负直接责任。

在国民政府军队序列中,嫡系中央军是国民革命军的主力,在中央军中第五军又是主力,换句话说第五军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那么这样一只精锐之师,怎么会选择一个败军之将来统领呢?

实际上,杜聿明虽说打过很多败仗,但也打过很多胜仗。综合来看,这位杜聿明将军还是国军将领中少有的优秀将领之一。

杜聿明是陕西人,祖上曾是当地的大地主。据说杜聿明从小就对舞枪弄棒感兴趣,再加上其父是晚清举人,杜聿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也十分深厚。

杜聿明喜欢读书也许和家庭氛围有关,父亲本身就是一个教书匠,而且常年在外,他在家有大量的读书时间。

之后他想去考北京大学,结果到北京一看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便转而向下,直达广州,和堂兄及几个朋友报考了黄埔军校。

杜聿明在黄埔军校就读第一期,是黄埔系名正言顺的老资格,而且他在黄埔军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杜聿明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从连长做起,先后参加了北伐、抗战、内战,可以说半生都在战场厮杀。

不过要说杜聿明最得意的一战,还是昆仑关大战。昆仑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日双方都意识到昆仑关的重要性。

日军动用了一个甲种师团下辖三个旅团共三万人,国军则集结桂系两个主力军加中央军第五军共六万人。后来,随着战役的不断扩大,中日双方又不断增兵,双方参战兵力共计40万人。

当时担任主攻任务的是装备最为精良的中央军第五军,其军长正是杜聿明。杜聿明在炮火的掩护下,命令戴安澜一部迅速攻占仙女山,各部及时跟进。

又以郑洞国师正面攻击昆仑关,邱清泉部迂回敌后。几番激战之后,中央军第五军成功攻克昆仑关,歼灭日军余人,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

可以说,昆仑关战役不仅是杜聿明军事生涯最得意的一笔,更是蒋介石器重他的重要根据。

之后的杜聿明先后被蒋调往东北和徐州,和解放军频频交手。可惜他再也没有昆仑山那样的辉煌战功,最终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远征功业迈秦皇

中国远征军第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有一首著名的绝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朝阳”。

这首诗是在他远征途中,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时所写下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戴将军的雄心壮志,更体现着他抗击日寇的决心和信心。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与日本宣战,世界各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在东部地区被日军封锁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赖以支持战争的物资保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西部的滇缅公路。

为了尽快结束中国的战争,日军进军滇缅,企图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再从背后迂回包抄,同境内日军包围国军主力。

可以说,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老蒋在召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之后,宣布立即组建中国远征军,出击滇缅保证国民政府的后勤保障和侧后安全。

为了组建中国远征军,可以说老蒋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抽调了国民革命军最精锐的部队。该军由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共计十万余人。

其中第五军第师戴安澜部还是国军中唯一一个全机械化部队,可谓装备最为精良。当然,比较遗憾的是,我们所谓的精良在日军眼中却不值一提。

刚刚进入缅甸的远征军也有过不少出色表现。如同古保卫战中,师以一万多人且制空权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死死拖住了日军两万多人的进攻,顺利确保了英军的顺利撤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到后来,日军越打越强,且不断增兵,并对远征军有合围之势,最后远征军为保存有生力量不得不得全线撤退。

远征军的撤军,一部分如孙立人部撤退到了英属印度,而杜聿明部则要经野人山撤回国内。正是这向野人山撤退的指令,造成了数万国军的惨烈景象。

野人山惨象

野人山位于缅甸北部,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它的名字一样,野人山确实住着很多“野人”,他们都是这片森林的原始居民。

要说野人山最恐怖的并不是这些原始居民,而是森林中的蚊虫、毒蛇瘴气等等。

当时杜聿明部败退野人山,撤退时还尚有3万余人,可回到国内的只有几千人。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因战斗而牺牲的不过2万余人,可光在野人山死去的就有3万人。

在野人山上,国军士兵固然有毒虫、瘴气等恶劣环境的折磨,但最难抗的还是饥饿。本来一个败军之师并没有携带多少的军需物资,再加上在野人山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饥饿成了国军士兵的最大敌人。

杜聿明眼看着士兵一个接着一个地倒在丛林中,身边的粮食、野果甚至树皮都没得吃了。他果断下令:杀战马充饥!

虽然这一命令很难执行,因为这些战马也是和国军士兵共同抗击日寇的亲密“战友”,要杀“战友”,不少人还是下不了手。

但肚中实在是饥饿难耐,再不吃马,恐怕人也保不住。于是国军将士万般无奈地杀掉战马充饥。

当然,要说最惨的还是女兵。女兵由于身体素质不如男兵,在对疾病的抵抗力上也比较弱。在最后,清点兵员时人们发现,能随部队撤回国内的女兵竟然只有四个人,其他的女兵都竞相死在了野人山。

后来据幸存的女兵回忆道:“森林里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吃人的东西可不少。”这些女兵每天不仅要和饥饿“作战”,还要时时防范蚂蝗、毒蛇、蜈蚣、蝎子。

除了饥饿和毒虫的袭扰,野人山还有疟疾、瘴气等传染性疾病。经常是国军士兵走着走着突然倒在地上死去,一时间野人山上是尸骨累累,惨不忍睹。

可惜的是,这些为国而战的英雄并不是死在战场之上,而是因为某些错误的指令死在异国他乡、一个本不该他们死去的地方。

总之,兵败野人山、造成数万国军将士的惨死,作为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和孙立人一样,撤回英属印度,而是铤而走险,经野人山回国。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惨痛的,也是无法原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