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蝙蝠的毒性如此之大,为何没有在五毒 [复制链接]

1#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爆发的多次传染病事件的矛头都指向了蝙蝠,从94年的亨德拉病毒,到后来的尼帕病毒,再到近些年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以及冠状病毒,都在蝙蝠的体内被检测到,所以,蝙蝠可以说是“超级毒王”。

但是,在民间的“五毒”中,却没有蝙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作为“毒王”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和平相处”的?

这是一个科学家们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为蝙蝠可以是许多病毒的宿主或者中间宿主,但是一些烈性的病毒竟然不会让蝙蝠有任何症状上的体现,这也就意味着蝙蝠可以与很多病毒“和平相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给我们揭示了答案。

首先,蝙蝠是唯一一种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鼯鼠、鼯猴是滑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行),而没有羽毛的飞行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它很难借助气流,这就导致了蝙蝠在飞行时新陈代谢非常快,体温也比其他哺乳动物要高很多,达到了平均40℃,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发烧对抗病毒的温度,所以极高的体温限制了病毒的繁殖,这是它们与病毒共存的一个手段。

其次,新陈代谢速率变高就意味着更容易造成遗传物质的损伤,为此蝙蝠进化出了超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个能力恰恰也是它们对抗病毒的方法之一,那就是破坏后及时的修复。

最后就是蝙蝠的免疫系统了,我们的免疫系统是有“开关”的,当发现外来入侵者时,免疫系统才会工作,平时是关闭的,但是蝙蝠的免疫系统是处于始终激活状态的,这让免疫系统是一直处于在跟病毒战斗的状态的,这也大大限制了病毒的繁殖,最终,免疫系统与病毒达成了“和解”。

蝙蝠为何没有成为“五毒”?

我们常说的无毒是指:毒蛇、毒蝎、蜈蚣、蟾蜍和壁虎,从“毒”的角度看,蝙蝠身上携带的虽然是病毒,但是毒的定义是对生物有害的物质,所以从广义上说,病毒也是一种毒。在这方面,它可比壁虎强多了,因为壁虎已经证实身上是没有毒腺的,这也就意味着它是五毒之中,唯一一种没有毒的。

那么为何壁虎能成为五毒,蝙蝠就不行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常见性。五毒的这五种动物都是我们常见的动物,而且它们都是会出现在我们家中的动物,而蝙蝠不同,虽然蝙蝠有时候也会在农村街道的上空飞行捕食蚊虫,但是全世界有种,大部分的蝙蝠都是我们平常见不到的,因为它们喜欢栖息在森林或者野外的山洞之中,很少与人发生交集,这是它们没有成为五毒的原因之一。

第二:习性。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关于“五毒”的一些习俗,最常见的就是“避五毒”了,而且避五毒通常是在端午节时,这是因为这五种动物全部都是变温动物,它们有冬眠的习性,漫长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气温逐渐的升高,到了端午节时,这些动物基本上就都结束冬眠了。

而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是稳定的,虽然它们冬天也有类似于冬眠的习性,但是这个冬眠并非我们常说的冬眠,因为在冬天它们依然会经常性的出来活动一下,只是比平时的外出频率低了很多而已。

第三:五毒的共性。壁虎无毒却被放入了五毒之中,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壁虎与其他四种动物是有共性的,除了冬眠的习性外。五毒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入药。五毒除了是毒物外,它们本身还是古代药典中的中药材,比如蛇蜕下的皮-蛇蜕、蝎子和蜈蚣的干体、蟾蜍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蜕下的皮和背部分泌的白色毒蛾有-蟾衣和蟾酥以及壁虎的干体。

这五种动物都是中药材,而蝙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可以入药的可能性,而且五毒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古代,蝙蝠在人们眼中属于“祥瑞”,在古代民间的窗花、建筑等中都有蝙蝠的元素,而且它们休息时的倒挂姿势在古人眼中也有着“福到”的含义。

蝙蝠在古人眼中的地位之所以比较高,一方面古人认为这是成仙的老鼠,在封建社会,一旦跟“成仙”挂钩,动物就神秘了,一方面是古人已经发现了它们的食虫能力,比如孟浩然的《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就有这么一句话:

虫之属最可厌莫若蝙蝠,而今之织绣图画皆用之,以与福同音也。

其实古人说得没错,蝙蝠是许多害虫的克星,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一只成年蝙蝠一晚上就能吃掉只蚊子,而且许多蝙蝠喜欢在田野里觅食,而农田里的害虫就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显然,在古人眼中地位如此高的蝙蝠,是不能放入被人列为“害虫”的五毒之中的。

窗花中的蝙蝠

总结

蝙蝠虽然是许多病毒的宿主,但其实大多数蝙蝠远离人类,是很少会主动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反而有些人会深入深山老林去抓蝙蝠,这才打破了蝙蝠与人类之间原本的天然屏障。

相比较五毒,蝙蝠不能入药,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不跟五毒这些动物一样,所以,它显然是不会被列入五毒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